博士後之後的道路選擇:本質是榮譽與默默無聞的抉擇!

綜合 1年前 (2023) Informationist
10 0

2020年7月,《Nature》與市場調研機构Shift Learning合作,首次對學術界的博士後群體展開了一項大規模問卷隨訪研究,試圖搞清楚博士後面臨的最主要的衝突。

當時的研究結果顯示,63%的博後表示願意將學術崗位作為首選,但資料顯示僅有20%的人能到長期教職; 生物醫學領域的博後對崗位滿意度最低; 亞洲地區的博後平均收入水准顯著低於澳大利亞和美洲; 四分之一的博後曾遭受過歧視和騷擾。

博士後之後的道路選擇:本質是榮譽與默默無聞的抉擇!

2023年6月,《Nature》又針對這一博士後人群開展了第二次問卷隨訪。 兩次問卷結果清晰展現了疫情三年來博士後群體的現狀變化。

65%的博士後仍期望留在學術界

第二次調查資料顯示,65%的博士後表示期望在學術界繼續深耕。 然而實際上,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校友與企業合作首長Paige Hilditch-Maguire表示,按照以往的大數據,大約只有20%的人最終能在學術領域獲得終身教職或穩定的學術職位,在某些學科領域這一比例甚至更低。 不過,經歷了疫情“大風大浪”的博士後們對此還是抱著積極的心態。 新冠疫情憑一己之力拉低了全球範圍內學術機構的預算,並導致高校博士後獲取獎學金和基金更為艱難。 對於入職不久的博後來說,這是一個重大的挑戰。

有80%的博後表示,新冠大流行阻礙了他們進行實驗或收集數據。 此外,40%的博後認為新冠造成的經濟影響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,而現在這一情況在新冠大流行結束後得到很好的緩解,2023年這一數位已降至8%(-32%)。

作為推動科研進步的一支重要力量,博士後隊伍源源不斷有新的加入者。 2020年在疫情期間高校裁員和招聘减少背景下,仍有63%的博後表示願意將學術崗位作為首選,而在2023年提高至65%(+2%)。 大多數接受《自然》雜誌採訪的博士後都希望留在學術界,儘管他們深知其中的難處。 調查最大的變化是博士後對未來職業前景感到樂觀的比例——從2020年的27%增到了2023年的41%(+14%)。

博後待遇新增了,但也許是通貨膨脹帶來的

博後的工作並不總是能得到對等的報酬。 一比特來自美國化學博後表示:“你的工作薪水不到助理教授的一半,通常只比研究生多幾千美元,與此同時,我們比任何研究生都要負責”。 在2020年調查中發現,博士後群體的收入存在巨大差异。 澳大利亞、北美和中美洲的博後中,70%受訪者表示年收入超過5萬美元,而相比之下,歐洲只有29%以及亞洲僅13%的博後達到了這一水准。 在2023年數據中,澳大利亞、北美和中美洲的博後這一數據已經提高至88%(+18%),歐洲提高至45%(+16%),而亞洲地區博後仍不超過20%。

眾所周知,博士後工作普遍是合同制的,通常一輪契约為兩~三年。 但在Nature調查中,有48%的博後表示自己已經在流動站工作三年以上; 30%的人表示已做了兩三輪博士後; 甚至還有一些報告他們做了不止六七輪博士後。

生物醫學領域的打工人,仍然最苦

Nature的這項調查面向的是各個科學領域的博士後,有意思的是,在收回的問卷中有超過一半的博後來自生物醫學領域。

生物醫學研究是一個要求苛刻且壓力很大的方向,德克薩斯大學癌症方向博後Natalie說,“在生物醫學領域,你必須在實驗室裏,遠離家人,以及你可能想做的任何其他事情”。

受訪博後中對崗位表示滿意的人占60%,而這一數據在2023年下滑了5%。 滿意度還隨著在崗時間的延長而下降,30歲及以下的博士後更容易對自身現狀感到滿意(64%),而31-40歲的博士後只有53%。

在回答是否滿意自己的所處崗位時,生物醫學領域的博後是不滿比例最高的群體之一,有28%表示不滿意(與物理領域相當),57%表示滿意,15%持中間態度。

博士後仍然在遭受嚴重的職場欺淩

此外,博士後經常受歧視和騷擾的現狀也沒有改變。 24%的受訪者稱他們在2023年或2020年的博士後工作中經歷過這兩種情况之一,或者兩者均有。 受訪博後強調,職場欺淩是最常見的騷擾形式,而經理、首長或首席研究員是最主要的施暴人。

令人看到一些希望的是,隨著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减少,博士後的平均加班時間也有所下降,2020年有9%博後表示他們不加班,而2023年升至13%(+4%),但亞洲地區仍然是博後熬夜加班最頻繁的地區,有4%的博後在調查前一個月經歷過熬夜。 博後越來越辛苦了,越來越卷的社會。

當然,疫情結束了,博士後在研究機構獲得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支持更多了,同時有更多的受訪博後表示,自己可以擁有更為好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(2023年為42%,2020年為36%)。

就業除了學術界,還有工業界

Julia Sanchez-Garrido是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一名博士後,還有一年就要出站。 而在3年前,她還在孤獨中掙扎,擔心無法進入帝國理工學院的細菌學實驗室。

同時,她越來越意識到,有很多令人滿意的選擇可以考慮:除了學術界,還可以投身工業界。

本次調查首次納入了出站後進入工業界工作的博士後。 雖然這些受訪者占比很小(占總數的7%),但他們的回答表明,無論是工作滿意度,還是工作强度,以及收入方面,工業界的博士後似乎擁有更好的前景。

例如,工業界博士後的工作滿意度為65%,而對於學術界博士後來說,這一比例為54%。 20%的工業界博士後不加班,而在學術界博士後中這一比例只有12%。 同時,前者有23%的人年收入達到8萬~11萬美元,而在學術界博士後中這一比例只有5%。

一比特不願透露姓名的生態學家現身說法。 她從北美一所高校博士後出站後,入職了一家私人環保組織。 她表示,在博士後期間從未聽說過這麼好的待遇。 如今,她享有更好的福利,包括免費的健身房會員資格、更高的薪水和更好的工作—生活平衡。

博士後的聲音

一比特來自丹麥的博後在調研問卷的評論中這樣說,“博士後沒有被視為學術界的重要組成部分,他們夾在博士研究生和終身教職人員之間的模糊地帶,沒有自己的聲音。”未來的博士後應當被視為為一個重要的群體,他(她)們的聲音該被學術界更多人聽到!

最後,調研問卷中還有這樣一個問題:“如果回到過去,你還會建議年輕的自己從事科研嗎?”有51.8%的博後回答“是”!

【SS速評】我們不對“博士後”做出任何非理性、歧視性的評估,因為這一群體是當前、甚至可能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類科學前進的重要、甚至可以說是主要推動力! 畢竟,他們是全球職業學歷最高的群體——全部都是博士! 難道不值得尊敬嗎?

但是,為什麼現在有一股邪風刮在了這一職業身上?

誠然,博士後們有著對終身教職的渴望與嚮往,但這並不是產生歧視性目光的理由。 難道擁有博士學位、又經歷了科學素養的强化,可以說他們已經配得上終身教職的崗位。 造成如今的形勢,只能是一個原因——僧多粥少!

畢竟,大學的數量有限,而優秀大學的數量更少!

而大學,特別是優秀大學,在社會上佔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,可以說是一個超脫的存在! 任何國家與政府,即使是再不走尋常路,一般情况下也會對大學另眼想看。 這樣,最終就會表現在大學職位的待遇上。

誠然,工業界的收入確實是要比學術界高出不少。 但是,工業界就是工業界,由於它自身的商業私密特性,讓它的工作無法獲得相應的社會内容。 當然,你可以用工業界也拿了不少的諾貝爾獎來辯解,但與學術界相比,數量太懸殊了!

這才是65%的博士後,仍然嚮往未來大學教職的根本原因所在! 畢竟,十數年成功的高等教育,這時,讓他們放弃對大學的嚮往,無疑是對他們心頭的一次重擊!

至於如何解决當前博士後圈的社會矛盾,仍然是一個讓任何一方都頭痛的問題,畢竟“錢”的問題是好說不好辦!

AD
版权声明:Informationist 发表于 2023-10-27 11:03:26。
转载请注明:博士後之後的道路選擇:本質是榮譽與默默無聞的抉擇! | SCISOON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